陕西省岐山县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综合测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0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B. 业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它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C. 由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最终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D.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构筑了单极世界

2、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

①不同利益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

②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美苏之间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世界大战

④使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互不信任,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俄国革命后采取了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基础的是

①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土地法令》的通过

③通过的《和平法令》

④列宁的《四月提纲》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4、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反映了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5、

罗马公民法逐渐演变万民法主要是因为

A. 公民法法令陈旧

B.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公民法无法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

C. 公民法仅保护贵族利益

D.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6、

《十二铜表法》的第九表中规定的:“不得为任何个人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十二铜表法》的这一条文

A. 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B. 保护了所有公民的利益

C. 使私有财产免受侵害

D. 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7、

梭伦在推行改革中,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的根据是。

A. 出身地位

B. 官职大小

C. 教育程度

D. 财产多寡

8、

1989年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的主要体现有

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与台北、香港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C)

③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稳定人民币汇率制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恶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9、

21世纪我国外交方面的新建树主要有。

①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③达成“上海共识”

④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1979年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 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D. 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11、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

④林彪、江青等人物煽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

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主要着眼于

A. 争取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B.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C. 顺利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D. 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13、

下面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是当时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五月廿六日

A. 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 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C. 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 国共携手合作抗日

14、

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太平军进军南京途中曾出兵干涉

B. 一度伪装“中立”

C. 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

D. 充当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15、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

B.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支付列强巨额赔款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6、

下表是《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1

①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 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 赢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 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8、

中、日两国均为世界重要国家,中日关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以上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①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③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④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战区代表递交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永恒。你认为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呈敌对状态……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3)材料二反映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就人民政协的性质问题再次指出:“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

材料三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五年共提出提案1347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9992篇,提交大会发言310篇,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贾庆林《201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报告》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20、

领导人的演讲或致辞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在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中,如果不是因虔诚的感恩而得到某种回报,如果不是谦卑地期待看过去有所预示的赐福的到来,那么,通过众多截然不同的集团的冷静思考和自愿赞同来完成改革,这种方式是不能与大多数政府的组建方式同日而语的。

一一美国总统华盛顿第一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一一杜鲁门的国会演说(1945年4月)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一一尼克松在堪萨斯域的演讲(1971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演讲的时间,并说明“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演讲所反映的美国政策实质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演讲的背景,并归纳尼克松为迎接这种挑战在亚洲的战略调整。

陕西省岐山县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综合测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B. 业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它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C. 由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最终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D.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构筑了单极世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霸权遭到多种力量的抵制。所以,“单极+多极”的混合格局实际上就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故选B。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增强,但并未形成稳定的多极化格局,排除A、C,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

2、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

①不同利益的国家结成军事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

②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美苏之间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世界大战

④使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互不信任,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走向冷战,因此①不正确;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因此②不正确。D.项③④符合事实。

3、

俄国革命后采取了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基础的是

①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土地法令》的通过

③通过的《和平法令》

④列宁的《四月提纲》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于俄国革命期间,故④错误;俄国革命后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通过了《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故①②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4、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反映了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此消彼长,因此法国走向共和历程艰难的社会根源在于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故C项正确;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是内在的社会根源,故A项错误;封建残余的复辟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仅是宪法更换的其中一个原因,故BD错误。

5、

罗马公民法逐渐演变万民法主要是因为

A. 公民法法令陈旧

B.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公民法无法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

C. 公民法仅保护贵族利益

D.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进行的,此时公民法已无法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公民法法令陈旧不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公民法保护的是罗马共和国的公民,不是仅仅保护贵族利益,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

《十二铜表法》的第九表中规定的:“不得为任何个人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十二铜表法》的这一条文

A. 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B. 保护了所有公民的利益

C. 使私有财产免受侵害

D. 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得为任何“个人”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十二铜表法》具有非常明显的维护“公共意志”的显著特征,所以《十二铜表法》的这一条文也就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7、

梭伦在推行改革中,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的根据是。

A. 出身地位

B. 官职大小

C. 教育程度

D. 财产多寡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公民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财产等级制度不是按照出身地位、官职大小和教育程度划分的,故ABC错误。

8、

1989年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的主要体现有

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与台北、香港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C)

③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稳定人民币汇率制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恶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4月,中国首次派遣工兵连和医疗分队组成的维和部队赴刚果(金)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故①错误;1991年,中国与台北、香港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故②正确;2001年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故③错误;1997年中国稳定人民币汇率制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恶化,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 B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限定信息。本题的限定信息是“20世纪最后十年”,即1990年至1999年,由此判定答案。

9、

21世纪我国外交方面的新建树主要有。

①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③达成“上海共识”

④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主办了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了“上海共识”,故①③正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多次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故②正确;1972年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0、

1979年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 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D. 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故A项错误;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故C项正确,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呼吁尽快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11、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

④林彪、江青等人物煽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发展得不到纠正,故③正确;面对着险恶的国际局势,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误以为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故①正确,②错误;林彪、江青等人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掀起了文化大革命,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2、

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主要着眼于

A. 争取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B.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C. 顺利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D. 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由此可知B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从而争取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故A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还未顺利实现,故C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故D项错误。

13、

下面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是当时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五月廿六日

A. 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 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C. 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 国共携手合作抗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可知,此时毛泽东参加了国民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4—1927年国共两党开展了国民大革命,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指的是西安事变,故C项错误;国共携手合作抗日是在1937—1945年,故D项错误。

14、

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太平军进军南京途中曾出兵干涉

B. 一度伪装“中立”

C. 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

D. 充当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2年1月外国侵略者开始干涉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错误;1862年以前列强一直伪装中立,故B项正确;清政府“借师助剿”开始于1862年2月,故C项错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是湘军,外国侵略者是帮凶,故D项错误。

15、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

B.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支付列强巨额赔款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lOO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都涉及到的内容是:赔款。故应选C。

16、

下表是《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1

①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出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土特产品出口额急剧增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经济掠夺的结果,故①正确;茶叶、生丝等土特产品出口额急剧增长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②正确;这也意味着中国越来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③正确;数据表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处于劣势,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7、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 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 赢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 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正确;A项指的是皇帝制度,故错误;C项解决的是君臣关系,故错误;D项指的是专制主义,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8、

中、日两国均为世界重要国家,中日关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以上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①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③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④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战区代表递交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永恒。你认为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呈敌对状态……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3)材料二反映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考点】
【答案】

(1)①正确;②未涉及;③正确;④错误.

(2)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3)变化:从敌对到建立外交关系.

主要因素: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

(4)正确态度: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解析】

第(1)问,依据图片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故①正确;图片中没有反映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故②未涉及;依据图片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故③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的结束,而图3反映的是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战区代表递交无条件投降书,故④错误。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3)问,“变化”,由材料二得出从敌对到建立外交关系。“主要因素”,由材料三信息“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得出历史认知的问题、现实的领土争端。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就人民政协的性质问题再次指出:“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

材料三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五年共提出提案1347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9992篇,提交大会发言310篇,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贾庆林《201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报告》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

【考点】
【答案】

(1)原因:地方普选尚未建立;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还没有完成;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较低。

(2)变化:由权力机构变成协商机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解析】

第(1)问,“原因”,由材料一信息“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得出地方普选尚未建立;“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得出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还没有完成、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较低等。

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二、三得出由权力机构变成协商机构。“职能”,依据速所学知识得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第(3)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等角度回答。

20、

领导人的演讲或致辞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在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中,如果不是因虔诚的感恩而得到某种回报,如果不是谦卑地期待看过去有所预示的赐福的到来,那么,通过众多截然不同的集团的冷静思考和自愿赞同来完成改革,这种方式是不能与大多数政府的组建方式同日而语的。

一一美国总统华盛顿第一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一一杜鲁门的国会演说(1945年4月)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一一尼克松在堪萨斯域的演讲(1971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演讲的时间,并说明“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演讲所反映的美国政策实质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演讲的背景,并归纳尼克松为迎接这种挑战在亚洲的战略调整。

【考点】
【答案】

(1)时间:1789年。

原因: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邦联制,在这种松散的联盟下,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影响了美国社会发展。

(2)实质:称霸世界。

影响: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织;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3)背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其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西欧、日本崛起,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形成,苏联逐渐强大,世界日益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调整:尼克松访华,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结束了越南战争。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的出处“美国总统华盛顿第一次就职演说”得出该演讲的时间是1789年。“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邦联制的弊端角度回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得出杜鲁门演讲的实质是称霸世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等方面解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三信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尼克松演讲的背景是美国经济出现滞涨、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其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西欧、日本崛起,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形成,苏联逐渐强大,世界日益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调整”,依据所学知识从尼克松访华,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结束了越南战争。,并归纳尼克松为迎接这种挑战在亚洲的战略调整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