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8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1972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分享岁入法》,计划在五年以内由联邦政府与各州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302亿美元的联邦岁人。尼克松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减少中央对经济干预

B. 帮助州政府克服危机

C. 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D. 增加社会福利的支出

2、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上升到50%。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A. 工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B. 获得了发展工业的契机

C. 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

D. 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3、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一切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和法令,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他的权力加以批准和确认。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

B. 王权重新得到加强

C. 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

4、

雅典公民大会每次只开几个小时,会议结束通常是在中午或稍迟一点,且所讨论的事项不能推迟到下一次会议再作决定。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公民大会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公民大会缺乏严格的程序

C. 公民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公民个人意愿未能充分表达

5、

1979年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我已向中央请示过了,包产到户先干一年,秋后再说。”这说明当时对待农村包产到户

A. 万里有所疑虑

B. 农民意见分歧较大

C. 中央完全支持

D. 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

6、

下图是近代日本制作的一幅漫画。日本制作该漫画旨在

1

A. 动摇中国抗战信心

B. 嘲讽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 分化国共合作抗日

D. 宣扬中国军队不堪一击

7、

下表为1900-1910年中国钢铁产量及增长率变化表。据此可知,此时1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进步

B. 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 新政推动了钢铁业迅速发展

D. 钢铁业增长最为迅速

8、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推崇不设君位和王侯、实行共和制度的瑞士,称其为“西土桃花源”。据此可知,魏源

A. 号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突破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D. 对君主制度进行了反思

9、

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否定儒家经典

C. 提倡个性解放

D. 批判传统儒学

10、

南宋时期,江南一些地方地主赋予佃农以永佃权,佃户租佃的土地可以传给后代,地租也相应固定。这一规定

A. 减轻了佃农的赋税负担

B. 有利于增加粮食的亩产量

C.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 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11、

汉武帝时期对煮盐、冶铁、铸钱三大手工业从采矿、冶炼、铸造到销售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这一措施

A.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B. 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

C.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D. 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12、

周武王的弟弟召公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却被分封到离都城最远的燕国,燕国成为周王朝的北大门。据此可知,周初这一做法旨在

A. 缓和宗族内部矛盾

B. 防范宗族权力过度膨胀

C. 加强镇守边疆要地

D. 推动诸侯大力开疆拓土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206年,刘邦入成阳,诸将皆走金银财宝之库。萧何独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刘邦所以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全赖萧何所得秦图书。项羽负约,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大怒,欲击项羽,唯独萧何劝刘邦屈居关中。他说:“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听从萧何劝告,到汉中就国,并拜萧何为丞相。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军。萧何治理关中井井有条。在刘邦多次失军亡众,溃不成军时,萧何总是以关中的人力、物力输往前线,使刘邦重整旗鼓,继续战斗。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论功行赏,刘邦给萧何记头功。萧何为相多年,有条件为后代留下丰厚的遗产,但他没这样做。萧何所置田宅,多在穷乡僻壤,而且家不设围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何为西汉的建立做出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萧何受到刘邦重用的主要优秀品质。

1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孤立主义者强烈要求实行中立法,以防止美国被拖入战争。1938年3月5日,蒋介石致函罗斯福,指出这种中立法“在实际上竟助长侵略者而对被侵略者不予援助,未免有失公允”。

在这一年里国民政府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美国国会和舆论。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和武汉。11月30日,美国政府严正声明:“美国政府不承认任何一个国家有必要和有理由,在一个不属于它主权范围内,规定一个‘新秩序’的条件和状况,并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者和代言人。”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10月,美国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贷款。1939年9月26日,美国政府要求各有关企业停止向日本出口11种原料,随后禁运范围逐步扩大。1941年8月1日,美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禁运。

——摘编自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对待日本侵华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政府对待日本侵华态度转变的意义。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冬,北方和华东、中原等几个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全国解放和统一的形势,要求改变发行为统一发行。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即“人民币”。按照规定比价,逐步收兑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原来发行的货币。1949年3月,又把原中原解放区的中州农民银行改为人民银行中原区行,按1:3比价,用人民币收兑中州币。1951年3月,以人民币1:9.5流通券比价,收兑东北流通券和内蒙古流通券。同年11月,在新疆按比价350:1收兑新疆银元票。至此,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已实现了统一的人民币流通。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币制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从表3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第一项社会保险立法是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它规定成立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其费用由雇主负担2/3,受雇者承担1/3。1884年通过了《意外灾难保险法》,保险所需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工人享受数额依受伤轻重程度来决定,若工人死亡,家属可领取相当死者薪金约1/5的抚恤金。1889年又通过《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费用由雇主、工人和国家共同负担。享受这一保险的年龄为65岁,在此年龄界线以内,如果工人残废会得到一笔抚恤金;65岁以后可领到养老金;如果65岁前死去,其家人可获得一笔年金。这些举措使部分工人牺牲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如领取救济金者将失去选举权。

——摘编自陈振昌、相艳《德意志帝国》

材料二1929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厂法》规定.对于因伤病暂时不能工作的工人除承担其医药费外,每日给以平均工资三分之二之津贴,如经过六个月尚未痊愈,每日津贴减至平均工资三分之一,但以一年为限。对于永久失去全部或部分工作能力者,给以残废津贴,其津贴以残废部分之轻重为标准,但至多不得超过三年之平均工资,至少不得低于一年之平均工资;对于死亡者,除给予五十元之丧葬费外,应给予其遗族抚恤费三百元及二年之平均工资。《工厂法》颁布后,工业资产阶级以种种理由加以反对。为照顾资本家的利益,国民政府对《工厂法》进行修改,即使这样,新的法令仍难以实施。

——摘编自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障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德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工厂法》难以实施的原因。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1972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分享岁入法》,计划在五年以内由联邦政府与各州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302亿美元的联邦岁人。尼克松此举主要目的是

A. 减少中央对经济干预

B. 帮助州政府克服危机

C. 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D. 增加社会福利的支出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联邦政府与各州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302亿美元的联邦岁入”体现出中央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放松,减少了中央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通过这一措施就得出B选项的结论;C选项错误,这是联邦政府的指示,并不是自身限制自己;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2、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上升到50%。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A. 工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B. 获得了发展工业的契机

C. 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

D. 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这一时期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开展了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的内容也反映出这一现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而不是农业,农业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C选项错误,不能从购买机器就得出对外开放的结论;D选项时间错误,苏联摆脱严重经济危机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后。

3、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一切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和法令,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他的权力加以批准和确认。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

B. 王权重新得到加强

C. 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来看,1701年的英国国王并不是一点权力都没有,而是与议会相互制衡,彼此牵制,共同决定国家大事,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排除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国王和议会权力对等的局面;B选项错误,王权并没有加强,与之前相比还是削弱的。

4、

雅典公民大会每次只开几个小时,会议结束通常是在中午或稍迟一点,且所讨论的事项不能推迟到下一次会议再作决定。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公民大会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公民大会缺乏严格的程序

C. 公民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公民个人意愿未能充分表达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雅典公民大会开会时间较短,且“讨论的事项不能推迟到下一次会议再作决定”,体现出处雅典公民大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表达人民的诉求,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明显体现出的是其弊端;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起公民大会的程序问题;C选项错误,公民大会上依旧是言论自由,只是时间受限。

5、

1979年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我已向中央请示过了,包产到户先干一年,秋后再说。”这说明当时对待农村包产到户

A. 万里有所疑虑

B. 农民意见分歧较大

C. 中央完全支持

D. 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包产到户先干一年”说明包产到户已经可以开始尝试,中国当时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解放,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万里是主推改革的人物;B选项错误,农民是非常拥护包产到户的;C选项错误,中央并没有完全松口,而是主张先去尝试,看看效果。

6、

下图是近代日本制作的一幅漫画。日本制作该漫画旨在

1

A. 动摇中国抗战信心

B. 嘲讽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 分化国共合作抗日

D. 宣扬中国军队不堪一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日本的这幅漫画中涉及到“徐州失陷了”,蒋介石说“到外国去”等,这实际上是对当时抗日战争中国方面的一次诬陷,企图动摇中国军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在当时组织了四大会战,嘲讽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对其没有好处;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共产党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蒋介石的态度。

7、

下表为1900-1910年中国钢铁产量及增长率变化表。据此可知,此时1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进步

B. 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C. 新政推动了钢铁业迅速发展

D. 钢铁业增长最为迅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00-1910,这一时期还处于清朝统治时期,而材料表现出中国的钢铁产量得到了发展,因此这是清末新政的功劳,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数据是针对全国来说的,我们不能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B选项错误,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的数据,我们无法进行比较。

8、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推崇不设君位和王侯、实行共和制度的瑞士,称其为“西土桃花源”。据此可知,魏源

A. 号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突破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D. 对君主制度进行了反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推崇不设君位和王侯、实行共和制度的瑞士”体现出魏源对本国君主专制的一个反思,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魏源并没有明确说明我们要学习,而是推崇;B选项错误,魏源没有提出这一观点;C选项错误,这与伦理纲常无关。

9、

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否定儒家经典

C. 提倡个性解放

D. 批判传统儒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相比于其他三位思想家来说,李贽的观点显得“离经叛道”,反对儒学的基本内容,这也是他受到批判的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黄宗羲也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倡个性解放问题;D选项错误,其他三位对传统儒学也有一定的批判。

10、

南宋时期,江南一些地方地主赋予佃农以永佃权,佃户租佃的土地可以传给后代,地租也相应固定。这一规定

A. 减轻了佃农的赋税负担

B. 有利于增加粮食的亩产量

C.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 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永佃权的出现体现出土地使用者的相对稳定,农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收成问题,自我经营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地租也相应固定”表明税收并没有发生改变;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化的内容;D选项错误,地主依旧是土地的所有者,永佃权只是土地使用权永久,而不是所有权。

11、

汉武帝时期对煮盐、冶铁、铸钱三大手工业从采矿、冶炼、铸造到销售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这一措施

A.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B. 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

C.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D. 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盐业、冶金和铸币在中国古代是严禁私人操作的,这是因为这三样手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为了防止私人垄断产生阶级矛盾采取这一措施,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一措施对农民来说并没有直接影响;C选项错误,诸侯王势力的削弱是通过“推恩令”来实现的;D选项错误,在此之前商鞅变法也涉及到相关的内容。

12、

周武王的弟弟召公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却被分封到离都城最远的燕国,燕国成为周王朝的北大门。据此可知,周初这一做法旨在

A. 缓和宗族内部矛盾

B. 防范宗族权力过度膨胀

C. 加强镇守边疆要地

D. 推动诸侯大力开疆拓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周武王的弟弟竟然分封到了偏僻的燕国,说明燕国的重要性,西周为了保卫边境让周武王弟弟亲自去驻守,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自己的亲弟弟分封到偏僻的地方是不利于互换和宗族内部矛盾的;B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D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开奖破土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206年,刘邦入成阳,诸将皆走金银财宝之库。萧何独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刘邦所以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全赖萧何所得秦图书。项羽负约,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大怒,欲击项羽,唯独萧何劝刘邦屈居关中。他说:“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听从萧何劝告,到汉中就国,并拜萧何为丞相。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军。萧何治理关中井井有条。在刘邦多次失军亡众,溃不成军时,萧何总是以关中的人力、物力输往前线,使刘邦重整旗鼓,继续战斗。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论功行赏,刘邦给萧何记头功。萧何为相多年,有条件为后代留下丰厚的遗产,但他没这样做。萧何所置田宅,多在穷乡僻壤,而且家不设围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何为西汉的建立做出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萧何受到刘邦重用的主要优秀品质。

【考点】
【答案】

(1)贡献:收集秦朝律令图书;劝说刘邦屈居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2)优秀品质:目光远大,深谋远虑;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精明能干,成效显著。

【解析】

(1)从“刘邦所以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全赖萧何所得秦图书”得出萧何收集秦朝律令图书,为后来称王做准备;从“唯独萧何劝刘邦屈居关中”得出他劝说刘邦屈居汉中;从他举荐韩信来看,他为后面与项羽的战争做好了准备。此外,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他为刘邦完成。

(2)从他劝告刘邦忍住性子可以看出他目光远大,深谋远虑;从他举荐韩信可以看出他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从他“所置田宅,多在穷乡僻壤,而且家不设围墙”可以看出他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从结果来看,他精明能干,成效显著。

1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孤立主义者强烈要求实行中立法,以防止美国被拖入战争。1938年3月5日,蒋介石致函罗斯福,指出这种中立法“在实际上竟助长侵略者而对被侵略者不予援助,未免有失公允”。

在这一年里国民政府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美国国会和舆论。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和武汉。11月30日,美国政府严正声明:“美国政府不承认任何一个国家有必要和有理由,在一个不属于它主权范围内,规定一个‘新秩序’的条件和状况,并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者和代言人。”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10月,美国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贷款。1939年9月26日,美国政府要求各有关企业停止向日本出口11种原料,随后禁运范围逐步扩大。1941年8月1日,美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禁运。

——摘编自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对待日本侵华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政府对待日本侵华态度转变的意义。

【考点】
【答案】

(1)原因:中立法助长了侵略者,对被侵略者不利;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美国在华利益受到日本的损害;中国抗日战争具有正义性。

(2)意义:从物质和道义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进一步侵华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析】

(1)从“在实际上竟助长侵略者而对被侵略者不予援助,未免有失公允”可以看出中立法助长了侵略者,对被侵略者不利;从“在这一年里国民政府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美国国会和舆论”可以得出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从“日本占领广州和武汉”可以得出美国在华利益受到日本的损害;最后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也打动了美国。

(2)从“美国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贷款”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的转变使得在物质上和道义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从“美国政府要求各有关企业停止向日本出口11种原料,随后禁运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得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进一步侵华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冬,北方和华东、中原等几个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全国解放和统一的形势,要求改变发行为统一发行。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即“人民币”。按照规定比价,逐步收兑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原来发行的货币。1949年3月,又把原中原解放区的中州农民银行改为人民银行中原区行,按1:3比价,用人民币收兑中州币。1951年3月,以人民币1:9.5流通券比价,收兑东北流通券和内蒙古流通券。同年11月,在新疆按比价350:1收兑新疆银元票。至此,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已实现了统一的人民币流通。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币制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考点】
【答案】

(1)背景:解放战争顺利进行,各大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解放区货币种类庞杂、折算不便;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恢复、发展生产和加强物资交流的需要。

(2)特点:按规定比价逐步回收旧币;具有地区差异。

意义: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真正统一;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1)从“北方和华东、中原等几个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可以得出当时解放战争顺利进行,各大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从“全国解放和统一的形势,要求改变发行为统一发行”得出当时解放区货币种类庞杂、折算不便。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出于恢复、发展生产和加强物资交流的需要,急需对币值进行改革。

(2)特点;从“按照规定比价,逐步收兑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原来发行的货币”可以得出按规定比价逐步回收旧币;从各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可以得出具有地区差异。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对当时经济恢复是十分有利的,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真正统一。此外,币值的统一表明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从表3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
【答案】

示例1:

论题:唐代中期人口大幅度下降。

阐述: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755-762年)爆发,战争使交战双方的军队在对抗巾相互削弱和消灭,同时也使大量无辜的平民在争夺中死亡;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死亡或流徙;此外,战争期间给人口统计造成很大困难,隐匿人口的现象大量存在。综合以上因素,唐代中期人口呈大幅度下降的局面。

示例2:

论题:清代人口迅速增长。

阐述:清朝初年,政治清明,有利于国家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实行“摊丁入亩”,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做法已经完全取消,这为人口繁衍提供了经济保障;同时,隐匿人口的现象减少;薯类和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政府鼓励垦荒,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

材料中给出的是唐朝至清朝的人口变动情况。我们要认识到人口问题往往与经济问题有关,而且人口问题往往涉及到战争,政策变动等等。我们可以分析每一个时期人口变动的原因,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证,得出最终的结论。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第一项社会保险立法是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它规定成立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其费用由雇主负担2/3,受雇者承担1/3。1884年通过了《意外灾难保险法》,保险所需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工人享受数额依受伤轻重程度来决定,若工人死亡,家属可领取相当死者薪金约1/5的抚恤金。1889年又通过《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费用由雇主、工人和国家共同负担。享受这一保险的年龄为65岁,在此年龄界线以内,如果工人残废会得到一笔抚恤金;65岁以后可领到养老金;如果65岁前死去,其家人可获得一笔年金。这些举措使部分工人牺牲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如领取救济金者将失去选举权。

——摘编自陈振昌、相艳《德意志帝国》

材料二1929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厂法》规定.对于因伤病暂时不能工作的工人除承担其医药费外,每日给以平均工资三分之二之津贴,如经过六个月尚未痊愈,每日津贴减至平均工资三分之一,但以一年为限。对于永久失去全部或部分工作能力者,给以残废津贴,其津贴以残废部分之轻重为标准,但至多不得超过三年之平均工资,至少不得低于一年之平均工资;对于死亡者,除给予五十元之丧葬费外,应给予其遗族抚恤费三百元及二年之平均工资。《工厂法》颁布后,工业资产阶级以种种理由加以反对。为照顾资本家的利益,国民政府对《工厂法》进行修改,即使这样,新的法令仍难以实施。

——摘编自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障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德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工厂法》难以实施的原因。

【考点】
【答案】

(1)特点:以立法形式予以保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保险种类采用不同负担方式;政治权利与领取救济金挂钩。

影响:一定程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牺牲了工人的政治权利。

(2)相同之处:保障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增长。

原因:资本家的抵制;工业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政府及社会财力匮乏;时局动荡。

【解析】

(1)特点:从“德意志帝国第一项社会保险立法是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可以得出第一个特点是以立法形式予以保障;从“规定成立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得出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立法的内容上看,根据保险种类采用不同负担方式;从年龄要求和其他要求看,政治权利与领取救济金挂钩。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一措施,既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它对工人利益的牺牲。

(2)从中国和德意志两国的目的出发,两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此外,这些措施都是与经济有关,希望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增长。《工厂法》难以实施的原因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及社会财力匮乏,且时局动荡政策很难实施。从经济层面看,工业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很难有深厚的基础,加之资本家的抵制,更难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