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六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A. 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 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 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 李力:“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3、

关于近代英、法、美、德四国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法国《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C.英国和德国两国的国家元首是君主

D.法国和德国两国国家权力的重心在议会

4、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2014年12月13日被确立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5、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说:“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故”。作者主要想说明

A. 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时间最长的战争

B.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中国军队牵制100万日军不合事实

D. 重视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 倡导求同存异

B. 开展全方位外交

C. 反对美苏争霸

D. 重组大国关系

7、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 五四运动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D. 红军长征

8、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拳头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但在变化中始终坚持不变的是(  )

A. 广泛结盟军事外交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专注欧美大国外交   D. 对抗美苏反霸外交

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限制对华商品出口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取消从中国进口原材料 D.与中国断交

10、

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11、

以下文献,赋予该国国家元首最大权力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性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3、

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六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A. 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 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 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 李力:“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中国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港、澳、台地区仍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所以答案选C。“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排除A;“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D。

2、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划分这两个阵营的标准是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选A项。BCD项不是划分阵营的标准。

3、

关于近代英、法、美、德四国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法国《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C.英国和德国两国的国家元首是君主

D.法国和德国两国国家权力的重心在议会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德国权力的重心在皇帝,故ABD错误;英国和德国两国都是君主立宪制,故其国家元首都是君主,故选C。

4、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2014年12月13日被确立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知识,四个选项中能够符合国家公祭日定义的是南京大屠杀,在南京,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故答案选C。

5、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说:“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故”。作者主要想说明

A. 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时间最长的战争

B.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 中国军队牵制100万日军不合事实

D. 重视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与“时间最长”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故B项错误。“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意思是事实存在,但人们并未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故C项错误。“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故”,强调应该重视中国的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D项正确。

6、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 倡导求同存异

B. 开展全方位外交

C. 反对美苏争霸

D. 重组大国关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故排除BCD,选A。

7、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 五四运动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D. 红军长征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中、俄两国各走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中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始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两项没有指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D项开始于1934年,排除。

8、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拳头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但在变化中始终坚持不变的是(  )

A. 广泛结盟军事外交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专注欧美大国外交   D. 对抗美苏反霸外交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错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不结盟。C、D错误,因为中国从80年代开始实行“全方位”外交。而B正确,因为从建国后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本题选B。

9、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限制对华商品出口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取消从中国进口原材料 D.与中国断交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所以答案选B。

10、

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这些机构设置的基本出发点是加强皇权,体现了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特点。所以答案选A。

11、

以下文献,赋予该国国家元首最大权力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B项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总统的权利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法国的总统由议会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故答案选B。

1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性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君主专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可知,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对后世起到了延续古代政治、维护政治统一的作用。故选C项。宗法制和分封制从西周开始实行,但分封制逐渐被破坏,隐藏着分裂割据的危险,不利于大一统政治,宗法制更多体现的是家族血缘伦理的纽带,对大一统政治影响较少,故AB项错误。D项君主专制侧重于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在辛亥革命后被打破。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3、

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考点】
【答案】

(1)特点: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强权政治;军事对抗.

(2)力量: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影响: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应对措施:与欧洲国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3)建立单极世界(或推行强权政治).演变过程: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③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解析】

(1)根据“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得出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强权政治;军事对抗。

(2)第一小问力量,根据”“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欧洲的联台、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小问应对措施,根据”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得出与欧洲国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结合所学,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3)第一小问主要特征,根据“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得出建立单极世界(或推行强权政治)。第二小问演变过程,材料一反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材料二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材料三反映出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