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中国王冕的《墨梅图》和荷兰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向日葵》,它们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有相通之处,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12

A. 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

B. 都属于油画作品

C. 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运用

D. 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2、

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反映出作者

①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

②深刻揭露了法国社会的黑暗

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好憧憬已彻底消失

④对未来社会的悲观失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3、

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 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 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 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 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4、

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它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的1082年。《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

1

A. 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 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 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 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1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3)综合以上材料,用关键词概括指出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一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二年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中国王冕的《墨梅图》和荷兰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向日葵》,它们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有相通之处,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12

A. 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

B. 都属于油画作品

C. 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运用

D. 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王冕的《墨梅图》是文人画中的写意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印象派画家凡高,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了灼热阳光下的灿烂。因此,它们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是都具有写意的特点,故答案选D。A项二者均不符合;BC项符合后者。

2、

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反映出作者

①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

②深刻揭露了法国社会的黑暗

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好憧憬已彻底消失

④对未来社会的悲观失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法国作家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家,材料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憧憬,作者对黑暗的揭露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更完美,也没有丧失信心,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答案选A。

3、

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 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 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 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 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强调理性,主要就是反对封建的专制统治,因此启蒙思想家是为了唤起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故D为正确答案。宗教改革为了摆脱教会和教皇的控制,A排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B排除。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C排除。

4、

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它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的1082年。《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

1

A. 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 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 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 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图片,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的“工笔重彩”,错误;B项的“气象端庄浑厚”,无从体现;D项的“结构严整”,错误。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1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3)综合以上材料,用关键词概括指出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考点】
【答案】

(1)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或人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

(2)理性。天赋人权说,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3)古希腊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复苏;启蒙运动,成熟。

【解析】

(1)从时间可以分析得出当时是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要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从材料二“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主要内容是宣扬天赋人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等思想。

(3)此题考查的是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充分利用,并与相对应的教材知识有机结合。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一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考点】
【答案】

(1)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可知,李贽认为道学家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第二小问,可以从明朝晚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