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阳高一中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1834年,英国国会废除用以安抚穷人的“贫民法”,取消生活补助金,规定凡要求得到救济者必须进“劳动院”劳动,并受监工监督。期间常受到虐待,甚至失去人身自由,因此,大量贫民对“劳动院”望而却步,宁愿进入工厂。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劳资关系被进一步激化

B. 工业资产阶级掌控政权

C. 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潮流

D.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 孙中山“以俄为师”,否定了西式民主价值与立国模式

D. 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3、

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审议通过《反革命罪条例》。此后,“反革命”一词的负面意义比“卖国贼”“亡国奴”还要严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开展

B. 国民党积极领导民主革命

C. 革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D. 阶级矛盾取代了民族矛盾

4、

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无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无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传统宗法关系难以维系

B. 世卿世禄制度受到冲击

C. 兼并战争加速社会转型

D. 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5、

禹死后,启杀死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的继承人东夷的伯益。之后,又击败了东夷的部落有扈氏,稳定了东部边疆。这被认为中国古代“夷夏之防”的开始。由此可知,“夷夏之防”最初主要是指

A. 边疆问题

B. 民族问题

C. 文化问题

D. 尊卑问题

大同市阳高一中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1834年,英国国会废除用以安抚穷人的“贫民法”,取消生活补助金,规定凡要求得到救济者必须进“劳动院”劳动,并受监工监督。期间常受到虐待,甚至失去人身自由,因此,大量贫民对“劳动院”望而却步,宁愿进入工厂。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劳资关系被进一步激化

B. 工业资产阶级掌控政权

C. 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潮流

D.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大量贫民对‘劳动院’望而却步,宁愿进入工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所学可知,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控政权,因此出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故答案为B项。废除用以安抚穷人的“贫民法”,不能起到激化劳资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D项没有反映,均排除。

2、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 孙中山“以俄为师”,否定了西式民主价值与立国模式

D. 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想,说明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故答案为D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排除A项;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排除B项;孙中山仍然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C项。

3、

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审议通过《反革命罪条例》。此后,“反革命”一词的负面意义比“卖国贼”“亡国奴”还要严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开展

B. 国民党积极领导民主革命

C. 革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D. 阶级矛盾取代了民族矛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反革命’一词的负面意义比‘卖国贼’‘亡国奴’还要严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来看,说明人们认为“革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映出当时革命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答案为C项。当时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国民党当时正在破坏革命,排除B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依然存在,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排除D项。

4、

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无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无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传统宗法关系难以维系

B. 世卿世禄制度受到冲击

C. 兼并战争加速社会转型

D. 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大量增多,其原因在于贵族制度的没落,即世卿世禄制度受到冲击,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贵族制度的没落,和宗法关系、兼并战争无关,排除A、C项;D项说法绝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在民间”的现象,但不能说已取代“学在官府”,排除。

5、

禹死后,启杀死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的继承人东夷的伯益。之后,又击败了东夷的部落有扈氏,稳定了东部边疆。这被认为中国古代“夷夏之防”的开始。由此可知,“夷夏之防”最初主要是指

A. 边疆问题

B. 民族问题

C. 文化问题

D. 尊卑问题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最初的“夷夏之防”是指夏朝为稳定东部边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最初的“夷夏之防”不涉及民族、文化和尊卑问题,排除B、C、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