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0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其特征有

①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②安全先行

③互利协作

④各领域全面合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新中国成立后,建交国从建国初的18个国家到今天的170多个国家,其中70年代的建交高潮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B. 中美关系缓和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改革开放

3、

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下面属于该公报内容的是( )

A.阐述一个中国原则

B.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C.美国将逐步减少对台湾出售武器

D.构建中美军事同盟关系

4、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划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据是看他们在对苏关系中的自主程度如何。这主要是因为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C. 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D. 中美关系逐渐缓和

5、

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6、

195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这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是

A. 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B. 彻底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C. 为新中国打开了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D. 中国由此与印度尼西亚建立外交关系

7、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二十六届联大

D.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8、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下列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召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9、

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高度自治

④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10、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海峡两岸的“分离”源于

A. 国共内战

B. 日本侵华

C. 屈辱外交

D. 列强干涉

11、

首倡海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历史文件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2、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A. 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受灾难

B. 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

C. 彻底清除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3、

文革期间,实际上是我国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是

A.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B.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C. “一月风暴”的发生

D. 各级人大、政协停止活动

14、

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

A. 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 制定了“临时宪法”

C. 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

15、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 中共八大召开

16、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 社会主义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坚持多党合作

17、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这部宪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明确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规定人民政协的统战组织性质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苦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以为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1)请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2)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

(3)结合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指出“九二共识”的内容。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回归前夕,一般市民对于中国对香港政策还是有一点担心。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人的信心。即使是英美政府,亦对中国的表现表示满意,他们只能挑剔一下香港的选举制度尚未算十分民主。本来香港市民对解放军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怀有戒心的,但驻港解放军严格的纪律改变了港人的印象。

(1)香港市民担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不干预”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此政策是什么政策?是由我国哪位领导人首先倡导的?

(3)从英美挑剔香港的选举制度问题里,能反映出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一种惯用伎俩?你认为英美“关心”香港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7题,共85分)

1、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其特征有

①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②安全先行

③互利协作

④各领域全面合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以中俄两国始创的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各领域全面合作”表述太绝对。故排除BCD。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2、

新中国成立后,建交国从建国初的18个国家到今天的170多个国家,其中70年代的建交高潮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B. 中美关系缓和

C.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改革开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敌对状态,两国关系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打破了50年代以来因为美国遏制中国而出现的外交僵局,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故答案选B。A选项没有关注到这个时间点;C选项错误,重返联合国并未完全打开与资本主义建交的大门;D选项改革开放在此时还没有开展。

3、

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下面属于该公报内容的是( )

A.阐述一个中国原则

B.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C.美国将逐步减少对台湾出售武器

D.构建中美军事同盟关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建交的相关知识,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规定是,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答案是A。公报没有提出哪一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排除B;CD题干也没有体现。

4、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划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据是看他们在对苏关系中的自主程度如何。这主要是因为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C. 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D. 中美关系逐渐缓和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党断绝往来,两党的对立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如中苏间一些原有的协议被撤销,1962年,中苏边界出现了问题,中国从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据发生了变化,故答案选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的华约,排除A;一边倒政策出现在1949年10月中苏建交后,排除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

5、

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A.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的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故答案选C。

6、

195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这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是

A. 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B. 彻底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C. 为新中国打开了同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D. 中国由此与印度尼西亚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首脑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新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外交关系创造了条件,故答案选C。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地位恢复于1971年,排除A;当时美国仍然采取抵制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B项“彻底”说法太绝对;1950年4月13日,印度尼西亚同中国建交,排除D。

7、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二十六届联大

D.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部分国家代表受西方国家的指使,将会议的议题引向了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即“求同存异”的观点,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使会议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故答案选B。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排除A;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了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2000年9月7日,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

8、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下列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召开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是1954年;②是1953年;③是1955年;④是1949年。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9、

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高度自治

④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收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原则。故答案为B。

10、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海峡两岸的“分离”源于

A. 国共内战

B. 日本侵华

C. 屈辱外交

D. 列强干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蒋介石集团在解放战争中战败,退踞台湾,导致了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状态。故海峡两岸“分离”的直接原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内战,故正确答案为A。抗战胜利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屈辱外交导致海峡两岸的“分离”,但抗战胜利后台湾已经回归,故C项错误;外力的干预起推波助澜作用,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11、

首倡海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历史文件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首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两岸“三通”的议题就此提出,故A项正确。《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为了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制定本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这一重要讲话,精辟地阐释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并在客观分析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目标和措施,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A. 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受灾难

B. 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

C. 彻底清除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对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故A正确,BD错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毛泽东等人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且“彻底清除”说法太绝对,排除C。

13、

文革期间,实际上是我国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是

A.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B.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C. “一月风暴”的发生

D. 各级人大、政协停止活动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人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有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以及“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革命委员会取消了党、政府与人民的区别,实行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政治管理,是我国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故答案为B。ACD三项是文革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巨大破坏的表现,但不是政治体制的重大倒退,

14、

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

A. 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 制定了“临时宪法”

C. 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949年9月,面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背景下,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该会议主要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委员会主席,完成了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故答案选D。ABC是这次会议的内容,排除。

15、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 中共八大召开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颁布,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题干表述主体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经济计划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间为1956年,同题干“1954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此,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仍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召开,同题干“1954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6、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 社会主义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坚持多党合作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1954年宪法的颁布则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故答案选A项。BCD三项属于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共同点。

17、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这部宪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明确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规定人民政协的统战组织性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此,“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下来的,并非是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故C项对宪法的表述不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故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苦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以为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1)请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2)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

(3)结合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指出“九二共识”的内容。

【考点】
【答案】

(1)由来:内战遗留问题。

(2)方针:一国两制。

(3)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天系实现历史性突破;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自此两岸隔绝,所以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政,是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

(2)根据材料信息“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方针当时大陆针对两岸关系进展提出的“一国两制”制度。

(3)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1987年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内容,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一个中国的原则。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回归前夕,一般市民对于中国对香港政策还是有一点担心。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人的信心。即使是英美政府,亦对中国的表现表示满意,他们只能挑剔一下香港的选举制度尚未算十分民主。本来香港市民对解放军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怀有戒心的,但驻港解放军严格的纪律改变了港人的印象。

(1)香港市民担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不干预”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此政策是什么政策?是由我国哪位领导人首先倡导的?

(3)从英美挑剔香港的选举制度问题里,能反映出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一种惯用伎俩?你认为英美“关心”香港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点】
【答案】

(1)担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影响。

(2)“一国两制”。邓小平。

(3)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英美在香港存在较大利益。

【解析】

(1)依据材料“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人的信心”可知,香港人担心国家政权会干预香港地区的长久以来已经适应了的政治生活和经济运行方式。

(2)结合所学,此题主要从“一国两制”政策的主要内容方面来总结回答。

(3)此题可从选举制度关系到公民的基本人权的角度来分析考虑;“关心”的原因应是维护其自身利益。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考点】
【答案】

(1)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写出1点即可)

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程: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恢复。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一“悉以宪法行之”得出宪法至上。第二小问,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注意答题角度为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小问,体现在三个时期:确立、“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新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得出:1954年宪法,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