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2、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

1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4、

《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5、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了宋国

B. 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 周朝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

D. 周朝时不但分封了同姓诸侯,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

7、

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 )

A. 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10、

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的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独尊   B. 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 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2、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影响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将先进的周文化传播到地方偏远地区,因此A符合题意。而B、C、D不是材料的主旨。综上,本题选A。

2、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西周的分封制。题干材料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武王去世后,他辅佐周成王管理天下,在平定“三监”叛乱后,周公大行“封建”,分封功臣和贵族。结合材料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占居的比例很大,周朝成为姬姓贵族统治的天下,以此形成了“宗国一体”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最大,故B项正确,A、C、D都是秦朝时期形成的政治现象应排除。

3、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

1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更能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西汉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

4、

《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由“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得知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

5、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可知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不会从保证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来肯定科举制,科举制未能做到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6、

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了宋国

B. 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 周朝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

D. 周朝时不但分封了同姓诸侯,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西周分封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店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选择A项;B、C和D说法均正确。

7、

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故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选B。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 )

A. 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作者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作出分析,并指出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C项错误;A中说法错误,不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内部团结;D说法不符合题干意思。

9、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最有可能出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

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的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①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宗法制的核心才是嫡长子继承制。从表格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③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正确。西周初年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④说法错误。故选B。

11、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独尊   B. 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 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注意关键词“本质上”。从材料来看,“陛下”实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体现,故选A。B项错误,材料并非是说明皇帝的安危与国家的关系,而是维持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的问题;C项说的是等级制度,材料并未体现;D项并非从本质上进行分析,而是从表面现象上。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2、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考点】
【答案】

(1)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2)原因: 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

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

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

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

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可以得出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有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建立;依据“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可以得出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依据“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可以得出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从现实的需要,不同历史时期的现状,郡县制自身的作用,以及外部因素等几个方面去考虑,结合材料即可以得出。依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可以得出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依据“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可以得出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依据“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可以得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依据“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可以得出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