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古丁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周校际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

C.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去掉“批评”)

D. 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加大”改为“加剧”)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傩戏是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惟妙惟肖的开山将、歪嘴、云霄娘娘、土地公、土地婆扮演,让观众惊叹不已。

B. 春节期间,文化“大餐”丰富多彩,驻足街头,那娓娓动听的歌声不时传入耳际,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五月的鲜花开遍山野,梵净山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四方游客,我与多年未见的同学也在蘑菇石下不期而遇。

D. 在中学生“圣陶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获得一等奖。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xiàoróngkějū,焚香操琴。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jìngmò着。

(3)家庭suǒ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4)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niàng。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狗也会成为主角

⑴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禁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⑵“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⑶“因为我的角色!”

⑷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⑸“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⑹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⑺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⑻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⑼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⑽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⑾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象觉察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⑿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很投入→一脸冰霜→兴奋→热情万丈

B. 热情万丈→一脸冰霜→很投入→兴奋

C. 一脸冰霜→热情万丈→很投入→兴奋

D. 兴奋→很投入→一脸冰霜→热情万丈

【2】下列各项对妹妹的演出获得了成功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

B. 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C. 妹妹的角色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观众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

D. 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了心思。

【3】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在舞台上取得了成功。那么,你认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对待长辈的引导呢?

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多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头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里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赶着上学的孩子了。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

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五年级的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泪水汪汪地告诉大家:红裙子飘到城里的学校了!

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一种失落感,几个不甘心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沉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1】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_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

(2)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3】文章刻画“红裙子”形象主要采用什么相结合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红裙子”给小山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何陋之有?

B. 夜则纺织于烛下∕至则无可用

C. 竟年如是∕斯是陋室

D. 刘氏辄以斗升相济∕以钱覆其口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

【3】文中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全唐文》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以山水起兴,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

B.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C. 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追求避世、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生活态度。

D. 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山气日夕佳,______ 。(陶渊明《饮酒》)

(2)数声风笛离亭晚,______。(郑谷《怀上与友人别》)

(3)春冬之时,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作为曲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 ________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1】上文中,“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的人是谁?

【2】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冲——误入白虎堂(《水浒传》)

B. 周瑜——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C. 华子良——白公馆装疯(《红岩》)

D. 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

【3】请结合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相关情节,举出两个能体现他做事小心谨慎的例子。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读书趣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广东省高州市古丁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周校际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

C.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去掉“批评”)

D. 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加大”改为“加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直言不讳”与“批评”重复。把“直言不讳地”或“批评”去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傩戏是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惟妙惟肖的开山将、歪嘴、云霄娘娘、土地公、土地婆扮演,让观众惊叹不已。

B. 春节期间,文化“大餐”丰富多彩,驻足街头,那娓娓动听的歌声不时传入耳际,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五月的鲜花开遍山野,梵净山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四方游客,我与多年未见的同学也在蘑菇石下不期而遇。

D. 在中学生“圣陶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获得一等奖。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错,“娓娓动听”:说话委婉动听,使人爱听。用来形容歌声,用错对象。A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好,非常逼真。C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D项“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xiàoróngkějū,焚香操琴。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jìngmò着。

(3)家庭suǒ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4)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niàng。

【考点】
【答案】

(1)笑容可掬(2)静默(3)琐屑(4)酝酿

【解析】

试题分析: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遇到难写的字,要考虑这个字是否为形声字或会意字,以凭经验和印象写出正确的字。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有责任写好汉字,来体现我们的国民素质。答案:(1)笑容可掬(2)静默(3)琐屑(4)酝酿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狗也会成为主角

⑴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禁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⑵“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⑶“因为我的角色!”

⑷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⑸“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⑹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⑺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⑻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⑼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⑽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⑾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象觉察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⑿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很投入→一脸冰霜→兴奋→热情万丈

B. 热情万丈→一脸冰霜→很投入→兴奋

C. 一脸冰霜→热情万丈→很投入→兴奋

D. 兴奋→很投入→一脸冰霜→热情万丈

【2】下列各项对妹妹的演出获得了成功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

B. 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C. 妹妹的角色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观众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

D. 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了心思。

【3】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在舞台上取得了成功。那么,你认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对待长辈的引导呢?

【考点】
【答案】

【1】B

【2】C

【3】示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善于听取长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健康成长。(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神情态度先后的变化”与分析心理变化的题目一样,分析人物的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答案:B. 热情万丈→一脸冰霜→很投入→兴奋

【2】试题分析:C“妹妹的角色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观众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有误。原文“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是“我”所见,不是妹妹所见。

【3】试题分析:题干“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对待长辈的引导”,这是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探究的题目。答此题既不能脱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两个角度都很重要。要把“怎样”答出来。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善于听取长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多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头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里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赶着上学的孩子了。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

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五年级的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泪水汪汪地告诉大家:红裙子飘到城里的学校了!

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一种失落感,几个不甘心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沉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1】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_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

(2)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3】文章刻画“红裙子”形象主要采用什么相结合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红裙子”给小山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考点】
【答案】

【1】线索;语文老师那颗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火热红心。

【2】(1)通过动词“飘”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语文老师热爱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在课外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通过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和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两件事,充分赞扬了“红裙子语文老师”在学校里做出的贡献。

【3】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4】给小山村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使不爱学习的学生爱学习了;使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了;使退学的学生又复读了。热爱学生、教学有方(教法多样);注重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注重课内外结合对学生进行培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重要物件在文中的作用。“红裙子”贯穿全篇,那肯定是线索;这个“红裙子”有一定的比喻义或象征义:语文老师那颗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火热红心。

【2】试题分析: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或散文中的含义。注意一般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1)题可分析重点词语“飘”字。(2)可分析“学生重返校园”的原因及意义。

【3】试题分析:“她一头乌黑的头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是正面描写,“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是侧面描写,本文的侧面描写非常之多。作用:使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何陋之有?

B. 夜则纺织于烛下∕至则无可用

C. 竟年如是∕斯是陋室

D. 刘氏辄以斗升相济∕以钱覆其口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

【3】文中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考点】
【答案】

【1】D

【2】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

【3】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解析】

选自《刘氏善举》 作者: 佚名 朝代: 先秦

【1】试题分析:D“刘氏辄以斗升相济∕以钱覆其口”中的“以”字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   A“之”字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B“则”字前者为“就”之意,后者为“却”之意。 C“是”字前者为“这样”之意,后者为判断动词“是”。

【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可根据文意断句: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 

【3】试题分析: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文中的故事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全唐文》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以山水起兴,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

B.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C. 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追求避世、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生活态度。

D. 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考点】
【答案】

【1】(1)(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2)(指示代词,此,这。)(3)(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1)(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2)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实词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虚词要注意在文言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此题“名”,名词用作动词。“斯”指示代词,此,这。“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山气日夕佳,______ 。(陶渊明《饮酒》)

(2)数声风笛离亭晚,______。(郑谷《怀上与友人别》)

(3)春冬之时,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作为曲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飞鸟相与还。(2)君向潇湘我向秦。(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 ________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1】上文中,“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的人是谁?

【2】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冲——误入白虎堂(《水浒传》)

B. 周瑜——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C. 华子良——白公馆装疯(《红岩》)

D. 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

【3】请结合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相关情节,举出两个能体现他做事小心谨慎的例子。

【考点】
【答案】

【1】吴用(智多星、智多星吴用)

【2】B

【3】示例:1让厢禁军扮作脚夫,把生辰纲装入担内,杨志等人扮作客人;2让梁中书授命众人都听命于杨志;3走大路,趁早凉赶路,中午热时休息,走山路,大白天走路,避开一早一晚行人稀少之时;4先阻止军汉买酒,确认酒没有问题后才允许他们买酒。

【解析】

【1】试题分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答案: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的人是吴用(智多星、智多星吴用)

【2】试题分析:,熟读原作品时,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B项“周瑜——舌战群儒《三国演义》”说法有误。《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是诸葛亮。

【3】试题分析:这需要对原著作品的熟悉,杨志在押送生辰纲时他做事极为小心谨慎,让厢禁军扮作脚夫,把生辰纲装入担内,杨志等人扮作客人; 让梁中书授命众人都听命于杨志; 走大路,趁早凉赶路,中午热时休息,走山路,大白天走路,避开一早一晚行人稀少之时; 先阻止军汉买酒,确认酒没有问题后才允许他们买酒。此题涉及对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的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读书趣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考点】
【答案】

参考例文

读书趣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的,不仅高尔基爱看书,我也爱看,尤其是地理和历史类书籍,什么《中国国家地理》、《探索地理》、《探索历史》等等,我都爱看,不仅如此,我还因看书而闹出了一个笑话。

那是一个周末,我去奶奶家,做完作业后,就高高兴兴地捧起本《探索历史》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当我刚看到最好看的地方时,突然,奶奶让我去买馒头。于是,我很不情愿地拿着钱和那本书出发了。我一边走,一边看,整个人都融入到书中的历史故事中了,根本没时间看清楚脚下的路,那些平时扔的到处都是的破塑料瓶、垃圾袋、还有小石子等都好像故意和我过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往我身上撞,害得我脚上、身上都是烂塑料袋子、树叶子,像个要饭的,更可气的是那些塑料瓶和小石子,它们把我绊了好几次,差点摔倒。这些我都无暇顾及,一门心思看那本书。等到了菜市场,我还在看书,一不留神,一头撞在菜市场旁边的书店门上,都磕出血了,我一边用手擦了擦,一边抬头往上一看,发现书店门上有张告示,写着:本店新书上架,《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每本售价9元。我一看,高兴得差点蹦起来,一个箭步就冲进了书店,也忘了头疼的事儿了,因为我早就想买本《上下五千年》了,只是苦于没机会,这回我一定要买下它。进了书店,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那本书,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刚进家门,奶奶就看见我头上的血迹,急切地问:“你怎么了?和人打架了?”我说:“没有呀!”“那你的头是怎么破的?”“一不小心,磕到书店的门上了,蹭破了点皮,没事。”“我还以为你和人打架了,对了,你买的菜呢?”“菜?什么菜……”坏了,刚才净顾着买书了,把奶奶交待的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想到这里,我不好意思地对奶奶说:“奶奶,我刚才买了本书,把买菜的事给忘了,实在对不起。”奶奶一边给我清理头上的伤,一边心疼地说:“你呀,一见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算了,我去买吧。”处理完我的伤后,奶奶拎着菜篮子就出门了。

从那以后,我吸取了教训,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

【解析】

试题分析:从我们会识字起,书就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题目是作文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如果能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作文才有灵魂。如本次作文在选材时就要抓住两点来选,一个是发生在读书中,二是有趣的事。另外选材要新颖、独特很多同学自认为所写材料是围绕题眼选的,可还是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我们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所选的材料是否新颖了。选材时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