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镇东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英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和《孟子》《礼记》《中庸》合称“四书”。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文集。

D.《散步》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但他一直在和病魔抗争。他戏言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这人迹罕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C.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都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原来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3、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脸颊(jiá) 匿笑(nì) 徘徊(huái) 踉踉跄跄(liàng)

B.倔强(qiáng)   胆怯(qiè)   蜿蜒(wán)   拈轻怕重(niān)

C.模样(mó)   弧形(hú)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ǒ)

D.绽开(zhàn) 感慨(kái) 盔甲(kūi)   花团锦簇(cù)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⑥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火烧焦也不知道。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1】本文以迷恋读书为线索,通过借阅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给同学家拉磨;

为读《青春之歌》被蚊虫咬且耽误喂羊;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末尾说“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语句。

(1)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品析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从修辞手法、词语选用等任一角度,赏析句子。)

【4】莫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3】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

④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学而时习之  ⑦吾日三省吾身 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 ⑥⑦⑧

B.①⑤⑧/②⑥/ ③④⑦

C.②③⑥/ ④⑤/ ①⑦⑧

D.①②③/ ⑥⑦/ ④⑤⑧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我爱生活,我爱四季。我爱春天,爱她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我爱夏天,爱她的碧海银沙,帆竞浪飞;我爱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8、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本段文字选自 _____________ (填作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填篇目)

(2)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文字,根据内容写出相应的人物。

A、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她”是______________。

B、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______。

C、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_______。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5分)

9、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蕴丰富。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汉字,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博洋学校七年级6班将开展“走进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题目。

(1)(示例)项目:钢笔书法知识讲座

项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办好这次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两句内容相关、形式对称的话作为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钢笔字写得漂亮,而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不用心写钢笔字,字写得很不好看,他看到你的字说:“你的钢笔字写得太漂亮了,我要是也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该多好呀!”  你听到后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2题,共10分)

10、

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多么美好,不管是清丽灵秀的山水,凝重古朴的建筑,风情万种的异域,天成妙思的墨香,还是平凡生活中的一首歌,一杯茶,一朵花……都足以令人陶醉。

请以“_____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11、

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走进了中学,也走进了花一样的季节。站在进入中学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我们的道路正向未来延伸。

请以《七年级,我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重庆市开州区镇东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英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和《孟子》《礼记》《中庸》合称“四书”。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文集。

D.《散步》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但他一直在和病魔抗争。他戏言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表述错误,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B.表述错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D.表述错误,《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这人迹罕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C.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都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原来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C.“不求甚解”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用在句中不恰当。故选C。

3、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脸颊(jiá) 匿笑(nì) 徘徊(huái) 踉踉跄跄(liàng)

B.倔强(qiáng)   胆怯(qiè)   蜿蜒(wán)   拈轻怕重(niān)

C.模样(mó)   弧形(hú)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ǒ)

D.绽开(zhàn) 感慨(kái) 盔甲(kūi)   花团锦簇(cù)

【考点】
【答案】

A

【解析】

B.倔强——jiàng,蜿蜒——wān;

C.模样——mú,咄咄逼人——duō;

D.感慨——kǎi,盔甲——kuī。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⑥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火烧焦也不知道。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1】本文以迷恋读书为线索,通过借阅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给同学家拉磨;

为读《青春之歌》被蚊虫咬且耽误喂羊;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末尾说“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语句。

(1)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品析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从修辞手法、词语选用等任一角度,赏析句子。)

【4】莫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考点】
【答案】

【1】   A为了看《破晓记》被马蜂蛰;   B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头发被烧焦 。  

【2】作者那时的幸福是因为借到并读完了大厚本的《青春之歌》;看书耽误了喂羊但得到了母亲的宽容。

【3】①费尽心机就是想尽办法,写出哥哥不想让我找到书,反衬出作者童年非常迷恋读书。②词语运用”示例:画线句中“悄悄地溜”“远远地看”“伸得长长”“不由自主地靠”这些词语传神地刻画出“我”抵挡不住书的诱惑,又担心被二哥驱赶的那种既渴望又窘迫的样子.体现了童年时的“我”的确迷恋读书。“修辞方法”示例:画线句中“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力,也描写出“我”不由自主地偷看二哥的书的窘态,体现了童年时的“我”的确迷恋读书.

【4】莫言童年迷恋读书,在哪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想方设法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非常投入。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辉煌。我们要向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的成才或成功奠定基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叙事的脉络,整理出主要的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得出。文章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看书的经历,围绕着“看书”,主要讲了四件事。第一、第二件事如题所示,第三件事是第④段叙述的,“我”去猪窝找哥哥藏起来的《破晓记》,被马蜂蛰的事。第四件是第⑤段叙述的,“我”挨着油灯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入迷后,连头发被烧焦都不知道的事。按照示例的句式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分析段落大意联系上下文,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需要赏析的这句话是第④段的最后一句,只需对该段落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④段里,“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阅读带给我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我”幸福;“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没骂我也没打我”,母亲没有因为我没干农活而责骂我,得到母亲的宽容我心情轻松,所以“我”感到幸福。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第(1)句中“费尽心机”意思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写出了哥哥为了不让“我”找到书煞费苦心,“我”却都能找到,反衬出“我”对书的迷恋。第(2)句很明显是使用了动作描写,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动作描写很细致,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地写出了“我”看书时的状态和样子,把“我”求知若渴的心理外在化地表现了出来。然后,通过“磁铁吸引的铁屑”脖子伸长得“像一只喝水的鹅”等句子比喻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书的样子,突出“我”对看书的渴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具体作答。本文讲的是作者莫言童年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出他童年时的好学,因此,在谈启示时,应着重围绕“勤奋读书、勤奋好学、坚持读书”等角度来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3】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本文以“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各自的特点是: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田野、丘陵)落日,亲切温暖(温和、柔软)。

【3】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爱。

【4】从全文看“落日”只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因而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这些景物更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爱家园的情怀。

【5】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线索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从文章的题目《家园落日》和文中对各种落日的描写可以看出,本文的线索是“落日”,表达了“我”对故园的热爱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从第四、五、六、七段中可以提炼出文中写的落日的特点: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落日“亲切温暖”。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中心,或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的原因在原文中有,即“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作用的分析。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文章题目是赞美家园落日,其它地方的落日与家园落日形成了对比,为后文写家园落日做铺垫、蓄势,并由此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家园落日的深深眷恋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家乡养育了我们,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乡或许有一方供我们施展才华的天空,然而却不能替代我们对家乡的情感,只有家乡能够容纳自己儿女的苦乐,所以,只有家乡的太阳才是“我”的太阳。据此分析理解作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

④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学而时习之  ⑦吾日三省吾身 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 ⑥⑦⑧

B.①⑤⑧/②⑥/ ③④⑦

C.②③⑥/ ④⑤/ ①⑦⑧

D.①②③/ ⑥⑦/ ④⑤⑧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考点】
【答案】

【1】   (1)生气。   (2)旧的知识。   (3)反省。   (4)吃。  

【2】(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天上的浮云。

【3】C

【4】“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也就是独立思考。

【解析】

【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省”读作“xǐng”,意思是“反省”。

【2】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于:对,对于。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是谈对学习态度,①⑦⑧是谈个人修养。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先通晓全文大意,然后根据要求作答。结合句子“温故而知新”可知,“温故”“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温故”是“知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反思自己学习中是如何做的,表述自己得到的启示即可。

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年代:春秋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我爱生活,我爱四季。我爱春天,爱她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我爱夏天,爱她的碧海银沙,帆竞浪飞;我爱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示例:我爱秋天   爱她的天高云淡,果硕粮丰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这里要仿照“我爱春天,爱她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及“我爱夏天,爱她的碧海银沙,帆竞浪飞”的句式来写秋天或冬天,要抓住秋天或冬天的风景特点。例如:秋天的风景特点有天高云淡、瓜果飘香、五谷丰登等;冬天的风景特点有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等。根据例句特点拟写即可。

五、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8、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本段文字选自 _____________ (填作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填篇目)

(2)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阅读下面文字,根据内容写出相应的人物。

A、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她”是______________。

B、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______。

C、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鲁迅   《狗·猫·鼠》   (2)阿长(长妈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1)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作品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2)根据句子的提示写出作品中的人物。A句出自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与祝愿;B句出自作品《藤野先生》,这句话表达作者对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C句出自作品《范爱农》,这段话是对范爱农的外貌描写。

六、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5分)

9、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蕴丰富。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汉字,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博洋学校七年级6班将开展“走进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题目。

(1)(示例)项目:钢笔书法知识讲座

项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办好这次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两句内容相关、形式对称的话作为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钢笔字写得漂亮,而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不用心写钢笔字,字写得很不好看,他看到你的字说:“你的钢笔字写得太漂亮了,我要是也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该多好呀!”  你听到后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钢笔书法作品鉴赏/   钢笔书法名家介绍   (2)示例一: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示例二: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3)谢谢你的赞扬,其实只要你用心写字,坚持练习,也能把字练好,到时候肯定比我的字更漂亮。  

【解析】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可设计活动为钢笔书法展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钢笔书法的鉴赏能力;还可设计活动为硬笔书法介绍,目的是增强学生对钢笔书法的了解。第(2)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围绕学习“钢笔书法”的意义拟写,如:阐释书法精神,传承文化精髓。第(3)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要求补充的是与小明的对话,材料中小明对“我”获奖表示了祝贺,“我”除了对其表示感谢外,还要鼓励小明好好用心写字,也一定会把字写好的。

七、作文(共2题,共10分)

10、

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多么美好,不管是清丽灵秀的山水,凝重古朴的建筑,风情万种的异域,天成妙思的墨香,还是平凡生活中的一首歌,一杯茶,一朵花……都足以令人陶醉。

请以“_____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考点】
【答案】

范文:

悠悠乡水让我陶醉

外婆的家在苏州农村,那里隔绝了尘世的喧嚣,留下了缠绵的乡音,悠悠故乡水,还有那外婆沏好的碧螺春……

“这里是水的世界,看那城西的小河横贯了小镇,人、事、景、情融在水里渐渐淡了散了化了……”听余秋雨先生讲述这小镇水乡的故事不觉出了神,还是自己去水边走走,去感受乡水的气息吧。

正值夏日,烈日当空,走着走着忽觉清风习习,顺着清风,紧走几步,果真,发现一条静谧的小河穿梭于水乡古镇。

一切悄然无声,我蹑手蹑脚,不敢打破这独有的宁静。这河面像冷翡翠,仙人镜,还是珠玉盘?一时间我惊呆了,竟不知该用什么词修饰。当然最在意的莫过于为何日光是如此清凉?定睛细视,找到了其中的原委,那红日当头,恰投入河面中央,万丈光华在水面上散射出条条五彩的光带,光带又好似被这清水所陶醉,脱去了层层灼热的华袍,最后竟成了点点光斑,在款款柔波中组成螺旋样,好似在跳小蜜蜂的“8”字舞……

清风习习,一群野鸭悠闲地在水中划过层层同心圆,而后是几只翩然起舞的蜻蜓,沾水润舌,此情此景,不正是“蜻蜓点水款款飞”吗?

人与景在此刻真正地相谐、相和,带着这点灵感,我划动我的笔尖,任点点心雨飞舞跳动,任款款思绪飘入云天,任丝丝愁情融入水中,我温柔地写下我生平的第一首诗歌--《东方版威尼斯》。

不经意的一道残阳铺入水中,抬头望去,一个梳着长辫子的乡村姑娘,正在水边洗衣,头上小鸟在轻鸣,耳边雏燕在呢喃,她轻轻拭干珍珠般的汗珠。远处,袅袅炊烟升起,依稀可见朦胧的白瓦青砖。我无意离去,不知是陶醉在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还是正留恋这天使般的苏州美人?

这悠悠的乡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滋养了多少年的文化底蕴。天黑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独立水边悄然幽思:在这“中华文化的后花园”里,乡水陶醉了唐伯虎、金圣叹,还有小小的我……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语“陶醉”,也就是写一件让我陶醉的事情,而且重在写感受。从提示材料看,是让写我们生活中“难忘的记忆”,其内容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景色、声音等,也可以是和我们接触的人和事。写大自然“让我们陶醉”就要写出大自然的美点,写与我们想处的人和事,可以写关于自己的事,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只要围绕“让我陶醉”来写,哪种思路都可以。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让我陶醉”过程中的变化,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也可以以一组含有“让我陶醉”的排比句开头,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适合使用记叙表达方式,加以少量抒情议论文字。

11、

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走进了中学,也走进了花一样的季节。站在进入中学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我们的道路正向未来延伸。

请以《七年级,我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考点】
【答案】

范文:

七年级,我多了一份思索

这里是七年级的教室。单调的白色映衬着沉闷的气氛,封闭的环境让我头晕脑胀。成摞的书本下埋着一个个奋笔疾书的同学,偶尔有几个人踱来踱去,原来是在背诵。一切一切都提示着,这里是七年级的教室,七年级的!

我手下厚厚的白卷撑不住笔的落下,难得的课间休息也被黑板上密密麻麻的作业挤满。我感到自己在白卷的海洋里挣扎,在题与题细密的夹缝中呼吸。这是七年级,乏味而沉重。

不知何时,上课铃响起,班里响起了读书声,带着七年级特有的疲劳。无奈。那天讲的是文言文《岳阳楼记》。

浑浑噩噩地过了许久,老师突然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谁能做到?”

我陷入思索,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这个背着重任的七年级学生就如这句格言下渺若微尘的一个人,是攀不上的,思索如清风略过。

那么,他们以什么喜,以什么悲?老师的声音清亮起来。

当我再次陷入思索,只听一个低低的声音:“以国破家亡悲,以百姓安乐喜。”

“是,尧、舜、禹以德禅让,鲁迅弃医从文,周恩来在与你们一样大时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只为分吗?别把自己活小活窄了!”

那声音如此凌厉,刺痛我疲惫的心。我陷入最沉重的思索。

七年级以前,我盲从他人,我曾告诉自己读书是为了爱我的父母,是为了辛苦教育我的老师不失望,是为了光明的未来。现在,我生活在七年级的重荷之下,我必须思索为什么读书。

我渐渐明白,读书是为了带给世界改变,带给世界一点点美好。这个社会、国家、世界不需要一个个复制品。这个时代,知识易得,见识难有。

我不能再苦于题海了,不能再对新闻漠不关心了,这个世界需要我去关注,而我更应放开眼去关注世界,而不是活得那样窄。

这些,是七年级的重担下最深沉的思考,是以前我从未得到过的,是压力、痛苦和智慧的名言压着我,才能让我多了一份思索。这些是七年级特有的,读七年级,我多了一份思索。

我的耳边响起如鸣佩环的朗诵声,空气都清新了。思索,让我看清目标,让我开始成长,让我的羽翼更加丰满,让我在广阔的开地间飞翔!

感谢七年级的沉重,感谢这份深沉的思索!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明确写作方向。提示材料为我们提供好几个写作思路:可以补充“成熟、自信、理智、担当”等。作文可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的肯定和珍惜,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所以,补充的词语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写作时,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文字来点睛。据此分析构思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