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第课《观刈麦》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观刈麦》描绘的三幅画面是( )

A.妇姑童稚送饭

B.丁壮南冈割麦

C.贫妇抱子拾麦

D.诗人同情农民。

2、

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3、

读《观刈麦》,选出表现诗人对农民关心同情的诗句是( )

A.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B.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

下面对这首诗《观刈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5、

读《观刈麦》,下列诗句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B.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C.动作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D.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

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D.荷担hé 陇黄lǒng 秉bíng遗穗

7、

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荷担

B.荷花

C.荷叶

D.荷塘月色

二、字词书写(共4题,共20分)

8、

《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9、

《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 , ______。

10、

《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______ , ______。

11、

《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2)贫妇人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3)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4)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第课《观刈麦》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观刈麦》描绘的三幅画面是( )

A.妇姑童稚送饭

B.丁壮南冈割麦

C.贫妇抱子拾麦

D.诗人同情农民。

【考点】
【答案】

A,B,C

【解析】

该诗描绘的三幅图是割麦图、送饭图、拾麦图。故选ABC。

2、

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考点】
【答案】

A

【解析】

A项句子体现农民矛盾心理,农民耕作到连热都感受不了了,因为身体疲乏,但是还是希望夏日更长一些,可以更多收一些粮食。故选A。

3、

读《观刈麦》,选出表现诗人对农民关心同情的诗句是( )

A.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B.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项写农民的贫困,C项写农民劳作的艰辛,D项写农民矛盾的心理。B项是写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故选B。

4、

下面对这首诗《观刈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除了农民观看收割麦子,还有贫妇人拾麦子。其余三项正确。故选A。

5、

读《观刈麦》,下列诗句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B.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C.动作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D.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考点】
【答案】

C

【解析】

C项属于语言描写。其余正确,故选C。

6、

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D.荷担hé 陇黄lǒng 秉bíng遗穗

【考点】
【答案】

D

【解析】

D.“荷”读hè,”秉“读bǐng;其余正确。故答案选D。

7、

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荷担

B.荷花

C.荷叶

D.荷塘月色

【考点】
【答案】

A

【解析】

A项“荷”读hè,其他都读hé。故选A。

二、字词书写(共4题,共20分)

8、

《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解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脚下被土地蒸腾的热气烘烤,后背被强烈的阳光照射。形容农民种地时候的天气炎热,十分辛苦的状态。

9、

《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解析】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体现农民矛盾心理,农民耕作到连热都感受不了了,因为身体疲乏,但是还是希望夏日更长一些,可以更多收一些粮食。

10、

《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解析】

贫妇人携子拾麦,说家里没吃的,捡点麦穗充饥。诗人听了,非常难过。

11、

《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解析】

农民一年四季很少有哪月清闲,特别是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体现了农民的生活艰辛。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2)贫妇人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3)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4)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农民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看是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缴纳繁重的赋税,他们只能忍受这酷热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2)

繁重的赋税让部分农民卖光了田地,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

(3)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解析】

作者看到农民的不易,想到自己做官的幸福,触景生情,非常自责、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