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初三数学二模卷

初中数学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如图,半径为1的圆O1与半径为3的圆O2相内切,如果半径为2的圆与圆O1和圆O2都相切,那么这样的圆的个数是  ( )

1

A. 1   B. 2   C. 3   D. 4

2、

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A. 1   B. 2   C. 3   D. 4

3、

某校120名学生某一周用于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其中阅读时间是8~10小时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   )

1

A. 15和0.125   B. 15和0.25   C. 30和0.125   D. 30和0.25

4、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1   B. 2   C. 3   D. 4

5、

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 cos60°   B. 1   C. 半径为1cm的圆周长   D. 2

二、填空题(共11题,共55分)

6、

当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实数根,且其中一个根为另一个根的2倍时,称之为“倍根方程”. 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2)x-2m=0是“倍根方程”,那么m的值为_____________.

7、

如图,正△ABC的边长为2,点A、B在半径为1的圆上,点C在圆内,将正△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C第一次落在圆上时,旋转角的正切值是_______________.

2

8、

如图,△ABC中,∠A=80°,∠B=40°,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联结DC.如果AD=2,BD=6,那么△ADC的周长为___________.

1

9、

若正n边形的内角为1,则边数n为_____________.

10、

李明早上骑自行车上学,中途因道路施工推车步行了一段路,到学校共用时15分钟.如果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250米,推车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米,他家离学校的路程是2900米,设他推车步行的时间为x分钟,那么可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

11、

25位同学10秒钟跳绳的成绩汇总如下表:

人数

1

2

3

4

5

10

次数

15

8

25

10

17

20

那么跳绳次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_.

12、

三人中有两人性别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13、

如果反比例函数1的图象经过点A(2,y1)与B(3,y2),那么2的值等于_____________.

14、

函数1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15、

1时,化简:2=____________.

16、

计算:1=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题,共35分)

17、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5,AD=1,BC=9,点P为边BC上一动点,作PH⊥DC,垂足H在边DC上,以点P为圆心PH为半径画圆,交射线PB于点E.

(1)当圆P过点A时,求圆P的半径;

(2)分别联结EH和EA,当△ABE∽△CEH时,以点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B与圆P相交,试求圆B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3)将劣弧1沿直线EH翻折交BC于点F,试通过计算说明线段EH和EF的比值为定值,并求出此定值.

234

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1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直线y=x+4经过点A、C,点P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上方的一个动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当CP//AO时,求∠PAC的正切值;

23

(3)当以AP、AO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第四个顶点恰好也在抛物线上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19、

已知:如图,在□ABCD中,点G为对角线AC的中点,过点G的直线EF分别交边AB、CD于点E、F,过点G的直线MN分别交边AD、BC于点M、N,且∠AGE=∠CGN.

1

(1)求证:四边形ENFM为平行四边形;

(2)当四边形ENFM为矩形时,求证:BE=BN.

20、

已知A、B、C三地在同一条路上,A地在B地的正南方3千米处,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向正北方向的目的地C匀速直行,他们分别和A地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

(1)图中的线段l1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函数图象,C地在B地的正北方向__________千米处;

(2)谁先到达C地?并求出甲乙两人到达C地的时间差;

(3)如果速度慢的人在两人相遇后立刻提速,并且比先到者晚1小时到达C地,求他提速后的速度.

21、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DC∥AB,AD=BC,BD平分∠ABC,∠A=60°.

求:(1)求∠CDB的度数;

(2)当AD=2时,求对角线BD的长和梯形ABCD的面积.

1

22、

解方程组:1.

23、

先化简,再求值:12

杨浦区初三数学二模卷

初中数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如图,半径为1的圆O1与半径为3的圆O2相内切,如果半径为2的圆与圆O1和圆O2都相切,那么这样的圆的个数是  ( )

1

A. 1   B. 2   C. 3   D. 4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过O1、O2作直线,以O1O2上一点为圆心作一半径为2的圆,将这个圆从左侧与圆O1、圆O2同时外切的位置(即圆O3)开始向右平移,观察图形,并结合三个圆的半径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符合要求的圆的个数.

详解:如下图,(1)当半径为2的圆同时和圆O1、圆O2外切时,该圆在圆O3的位置;

(2)当半径为2的圆和圆O1、圆O2都内切时,该圆在圆O4的位置;

(3)当半径为2的圆和圆O1外切,而和圆O2内切时,该圆在圆O5的位置;

综上所述,符合要求的半径为2的圆共有3个.

故选C.

1

2、

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A选项中的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不能选A;

B选项中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可以选B;

C选项中的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不能选C;

D选项中的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不能选D.

故选B.

3、

某校120名学生某一周用于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其中阅读时间是8~10小时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   )

1

A. 15和0.125   B. 15和0.25   C. 30和0.125   D. 30和0.25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数据信息和被调查学生总数为120进行计算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一周内用于阅读的时间在8-10小时这组的:频率:组距=0.125,而组距为2,

∴一周内用于阅读的时间在8-10小时这组的频率=0.125×2=0.25,

又∵被调查学生总数为120人,

∴一周内用于阅读的时间在8-10小时这组的频数=120×0.25=30.

综上所述,选项D中数据正确.

故选D.

4、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法则、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和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判断即可.

详解:

A选项中,因为1,所以A中计算错误;

B选项中,因为2,所以B中计算正确;

C选项中,因为3,所以C中计算错误;

D选项中,因为4,所以D中计算错误.

故选B.

5、

下列各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 cos60°   B. 1   C. 半径为1cm的圆周长   D. 2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分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A选项中,因为1,所以A选项中的数是有理数,不能选A;

B选项中,因为2是无限循环小数,属于有理数,所以不能选B;

C选项中,因为半径为1cm的圆的周长是3cm,3是个无理数,所以可以选C;

D选项中,因为4,2是有理数,所以不能选D.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1题,共55分)

6、

当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实数根,且其中一个根为另一个根的2倍时,称之为“倍根方程”. 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2)x-2m=0是“倍根方程”,那么m的值为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或-4

【解析】

分析:

设“倍根方程”1的一个根为2,则另一根为3,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4,由此可列出关于m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m的值.

详解:

由题意设“倍根方程”1的一个根为2,另一根为3,则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4

5

6

化简整理得:7,解得8 9.

故答案为:-1或-4.

7、

如图,正△ABC的边长为2,点A、B在半径为1的圆上,点C在圆内,将正△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C第一次落在圆上时,旋转角的正切值是_______________.

2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

如下图,连接OA、OB、OC′,由已知条件易证△AOB和△AO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得∠BAC′=90°,结合∠BAC=60°可得∠CAC′=30°,由此可得旋转角为30°,从而可得旋转角的正切值为1.

详解:

如下图,连接OA、OB、OC′,

由题意可得:OA=OB=OC′=2,AB=AC′=2,

3

∴△AOB和△AO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AB=∠OAC′=45°,

∴∠BAC′=90°,

又∵∠BAC=60°,

∴旋转角∠CAC′=30°,

∴tan∠CAC′=1.

故答案为1.

4

8、

如图,△ABC中,∠A=80°,∠B=40°,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联结DC.如果AD=2,BD=6,那么△ADC的周长为___________.

1

【考点】
【答案】

14.

【解析】

试题分析:由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可得CD=BD=6,又由等边对等角,可求得∠BCD的度数,继而求得∠ADC的度数,则可判定△ACD是等腰三角形,继而求得答案.

试题解析:∵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

∴CD=BD=6,

∴∠DCB=∠B=40°,

∴∠ADC=∠B+∠BCD=80°,

∴∠ADC=∠A=80°,

∴AC=CD=6,

∴△ADC的周长为:AD+DC+AC=2+6+6=14.

【解析】

9、

若正n边形的内角为1,则边数n为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9

【解析】

分析:

根据正多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结合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由题意可得:140n=180(n-2),

解得:n=9.

故答案为:9.

10、

李明早上骑自行车上学,中途因道路施工推车步行了一段路,到学校共用时15分钟.如果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250米,推车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米,他家离学校的路程是2900米,设他推车步行的时间为x分钟,那么可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把李明步行和骑车各自所走路程表达出来,再结合步行和骑车所走总里程为2900米,列出方程即可.

详解:

设他推车步行的时间为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

80x+250(15-x)=2900.

故答案为:80x+250(15-x)=2900.

11、

25位同学10秒钟跳绳的成绩汇总如下表:

人数

1

2

3

4

5

10

次数

15

8

25

10

17

20

那么跳绳次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20

【解析】

分析:

根据中位数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详解:

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次跳绳次数的中位数是将这25位同学的跳绳次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的第12个和13个数据的平均数,

∵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的第12个和第13个数据都是20,

∴这组跳绳次数的中位数是20.

故答案为:20.

12、

三人中有两人性别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生活实际可知:“三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的性别是相同的”即可得到所求概率为1.

详解:

∵三人的性别存在以下可能:(1)三人都是“男性”;(2)三人都是“女性”;(3)三人的性别是“2男1女”;(4)三人的性别是“2女1男”,

∴三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的性别是相同的,

∴P(三人中有二人性别相同)=1.

13、

如果反比例函数1的图象经过点A(2,y1)与B(3,y2),那么2的值等于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

由已知条件易得2y1=k,3y2=k,由此可得2y1=3y2,变形即可求得1的值.

详解:

∵反比例函数2的图象经过点A(2,y1)与B(3,y2),

∴2y1=k,3y2=k,

∴2y1=3y2,

3.

故答案为:4.

14、

函数1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2

【解析】

分析:

根据使分式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要求列出关于x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求得x的取值范围.

详解:

1有意义,

2 ,解得:34.

故答案为:34.

15、

1时,化简:2=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按照二次根式的相关运算法则和性质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1

2.

故答案为:3.

16、

计算:1=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解析】

分析:按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将括号去掉,在合并同类项即可.

详解:

原式=1.

故答案为:2.

三、解答题(共7题,共35分)

17、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5,AD=1,BC=9,点P为边BC上一动点,作PH⊥DC,垂足H在边DC上,以点P为圆心PH为半径画圆,交射线PB于点E.

(1)当圆P过点A时,求圆P的半径;

(2)分别联结EH和EA,当△ABE∽△CEH时,以点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B与圆P相交,试求圆B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3)将劣弧1沿直线EH翻折交BC于点F,试通过计算说明线段EH和EF的比值为定值,并求出此定值.

234

【考点】
【答案】

(1)圆P的半径长为3;(2)1;(3)说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如下图,作AM⊥BC于M,联结AP,由题意易得AM=3,BM=4,tanB=tanC=1,设PH=3k,则可得HC=4k,CP=5k,MP=5-5k,在Rt△APM中,由勾股定理可得2,结合AP=PH即可列出关于k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k的值,再结合CP<BC检验即可得到所求答案;

(2)由(1)可知,若设PH=3k,则HC=4k,CP=5k,由点E在圆P上可得PE=3k,CE=8k,BE=9-8k,由△ABE∽△CEH可得 3,由此可得:4,解得k的值即可求得圆P的半径和BE的长,结合圆B和圆P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即可求得圆B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3)在圆P上取点F关于EH对称的点G,联结EG,作PQ⊥EG于G,HN⊥BC于N,

则EG=EF,∠1=∠3,EQ=QG,EF=EG=2EQ. 结合已知条件先证△EPQ≌△PHN可得EQ=PN,从而可得EF=EG=2PN,由(1)可知,在Rt△PHC中,若设PH=3k,则HC=4k,PC=5k,由此可得sinC=5,cosC=6,在Rt△CHN中由此可把HN、NC用含k的式子表达出来,进一步可把PN、EN用含k的式子表达出来,这样就可把EH和EF用含k的代数式表达出来,由此即可求得EH和EF的比值,得到相应的结论.

详解:

(1)作AM⊥BC于M,联结AP,

∵梯形ABCD中,AD//BC,AB=DC=5,AD=1,BC=9,

∴BM=(BC-AD)÷2=4,AM=7

∴tanB= tanC=1

∵PH⊥DC,

∴若设PH=3k,则HC=4k,CP=5k.

∵BC=9,

∴MP=5-5k.

2

∵AP=PH,

8,即9

解得:10

11时,CP=12

11(舍去),

13

∴圆P的半径长为3;

14

(2)由(1)可知,若设PH=3k,则HC=4k,CP=5k.

 ∵点E在圆P上,

∴PE=3k,CE=8k,

∴BE=9-8k,

∵△ABE∽△CEH,

3,即4

解得:15

16,即圆P的半径为17

∵圆B与圆P相交,又BE=9-8k=18

19

20

(3)在圆P上取点F关于EH对称的点G,联结EG,作PQ⊥EG于G,HN⊥BC于N,

则EG=EF,∠1=∠3,EQ=QG,EF=EG=2EQ.

∴∠GEP=2∠1,

∵PE=PH,

∴∠1=∠2 ,

∴∠4=∠1+∠2=2∠1,

∴∠GEP=∠4,

∴△EPQ≌△PHN,

∴EQ=PN,

由(1)可知,若设PH=3k,则HC=4k,PC=5k,

∴sinC=5,cosC=6

∴NC=21,NH=22

∴PN=23

∴EF=EG=2EQ=2PN=24,EH=25

26,即线段EH和EF的比值为定值.

27

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1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直线y=x+4经过点A、C,点P为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上方的一个动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当CP//AO时,求∠PAC的正切值;

23

(3)当以AP、AO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第四个顶点恰好也在抛物线上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考点】
【答案】

(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1;(2)2;(3)P点的坐标是3.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易得点A、C的坐标分别为(-4,0),(0,4),将这两点坐标代入抛物线1列出方程组,解得b、c的值即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下图,作PH⊥AC于H,连接OP,由已知条件先求得PC=2,AC=2,结合S△ABC=S△OPC,可求得PH=3,再由OA=OC得到∠CAO=45°,结合CP∥OA可得∠PCA=45°,即可得到CH=PH=3,由此可得AH=4,这样在Rt△APH中由tan∠PAC=5即可求得所求答案了;

(3)如图,当四边形AOPQ为符合要求的平行四边形时,则此时PQ=AO=4,且点P、Q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x=-1对称,由此可得点P的横坐标为-3,代入抛物线解析即可求得此时的点P的坐标.

详解:

(1)∵直线y=x+4经过点A、C,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

∴A点坐标是(﹣4,0),点C坐标是(0,4),

又∵抛物线过A,C两点,

6

解得7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8

(2)作PH⊥AC于H,

∵点C、P在抛物线上,CP//AO, C(0,4),A(-4,0)

∴P(-2,4),AC=2,S△ABC=S△OPC,

∴PC=2,9

∴PH=3

∵A(﹣4,0),C(0,4),

∴∠CAO=45°.

∵CP//AO,

∴∠ACP=∠CAO=45°,

∵PH⊥AC,

∴CH=PH=3

10.

11

12

(3)∵13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14

∵以AP,AO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Q恰好也在抛物线上,

∴PQ∥AO,且PQ=AO=4.

∵P,Q都在抛物线上,

∴P,Q关于直线14对称,

∴P点的横坐标是﹣3,

∵当x=﹣3时,15

∴P点的坐标是16.

17

19、

已知:如图,在□ABCD中,点G为对角线AC的中点,过点G的直线EF分别交边AB、CD于点E、F,过点G的直线MN分别交边AD、BC于点M、N,且∠AGE=∠CGN.

1

(1)求证:四边形ENFM为平行四边形;

(2)当四边形ENFM为矩形时,求证:BE=BN.

【考点】
【答案】

(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已知条件易得∠EAG=∠FCG,AG=GC结合∠AGE=∠FGC可得△EAG≌△FCG,从而可得△EAG≌△FCG,由此可得EG=FG,同理可得MG=NG,由此即可得到四边形ENFM是平行四边形;

(2)如下图,由四边形ENFM为矩形可得EG=NG,结合AG=CG,∠AGE=∠CGN可得△EAG≌△NCG,则∠BAC=∠ACB ,AE=CN,从而可得AB=CB,由此可得BE=BN.

详解:

(1)∵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四边形边形,

∴AB//CD.

∴∠EAG=∠FCG.

∵点G为对角线AC的中点,

∴AG=GC.

∵∠AGE=∠FGC,

∴△EAG≌△FCG.

∴EG=FG.

同理MG=NG.

∴四边形ENFM为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ENFM为矩形,

∴EF=MN,且EG=1,GN=2

∴EG=NG,

又∵AG=CG,∠AGE=∠CGN,

∴△EAG≌△NCG,

∴∠BAC=∠ACB ,AE=CN,

∴AB=BC,

∴AB-AE=CB-CN,

∴BE=BN.

3

20、

已知A、B、C三地在同一条路上,A地在B地的正南方3千米处,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向正北方向的目的地C匀速直行,他们分别和A地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

(1)图中的线段l1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函数图象,C地在B地的正北方向__________千米处;

(2)谁先到达C地?并求出甲乙两人到达C地的时间差;

(3)如果速度慢的人在两人相遇后立刻提速,并且比先到者晚1小时到达C地,求他提速后的速度.

【考点】
【答案】

(1)乙;3;(2)甲先到达,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差为1小时;(3)速度慢的人提速后的速度为2千米/小时.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结合所给函数图象进行判断即可;

(2)由所给函数图象中的信息先求出二人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再由解析式结合图中信息求出二人到达C地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判断即可得到本问答案;

(3)根据图象中的信息结合(2)中的结论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1)由题意结合图象中的信息可知:图中线段l1是乙的图象;C地在B地的正北方6-3=3(千米)处.

(2)甲先到达.

设甲的函数解析式为s=kt,则有4=t,

∴s=4t.

∴当s=6时,t=1.

设乙的函数解析式为s=nt+3,则有4=n+3,即n=1.

∴乙的函数解析式为s=t+3.

∴当s=6时,t=3.

∴甲、乙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差为:2(小时).

(3)设提速后乙的速度为v千米/小时,

∵相遇处距离A地4千米,而C地距A地6千米,

∴相遇后需行2千米.

又∵原来相遇后乙行2小时才到达C地,

∴乙提速后2千米应用时1.5小时.

3,解得:4

答:速度慢的人提速后的速度为5千米/小时.

21、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DC∥AB,AD=BC,BD平分∠ABC,∠A=60°.

求:(1)求∠CDB的度数;

(2)当AD=2时,求对角线BD的长和梯形ABCD的面积.

1

【考点】
【答案】

:(1) 30º;(2)1

【解析】

分析:

(1)由已知条件易得∠ABC=∠A=60°,结合BD平分∠ABC和CD∥AB即可求得∠CDB=30°;

(2)过点D作DH⊥AB于点H,则∠AHD=30°,由(1)可知∠BDA=∠DBC=30°,结合∠A=60°可得∠ADB=90°,∠ADH=30°,DC=BC=AD=2,由此可得AB=2AD=4,AH=1,这样即可由梯形的面积公式求出梯形ABCD的面积了.

详解:

(1) ∵在梯形ABCD中,DC∥AB,AD=BC,∠A=60°,

∴∠CBA=∠A=60º,

∵BD平分∠ABC,

∴∠CDB=∠ABD=2∠CBA=30º,

(2)在△ACD中,∵∠ADB=180º–∠A–∠ABD=90º.

∴BD=AD 3A=2tan60º=21.

过点D作DH⊥AB,垂足为H,

∴AH=AD4A=2sin60º=1.

∵∠CDB=∠CBD=2∠CBD=30º,

∴DC=BC=AD=2

∵AB=2AD=4

5

6

22、

解方程组:1.

【考点】
【答案】

123.

【解析】

分析:

把原方程组中的第二个方程通过分解因式降次,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再分别和第一方程组合成两个新的方程组,分别解这两个新的方程组即可求得原方程组的解.

详解:

由方程1可得,23

则原方程组转化为4(Ⅰ)或5 (Ⅱ),

解方程组(Ⅰ)得6

解方程组(Ⅱ)得7

∴原方程组的解是6 8 .

23、

先化简,再求值:12

【考点】
【答案】

12.

【解析】

分析:

先按分式的相关运算法则将原式化简,再代值并按二次根式的相关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原式=1

=2

=3

4时,原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