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高中历史> 试题解析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4-04-27 14:05:05
【考点】
【答案】

(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2)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原因:

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要从“批判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启蒙色彩、但是并没有彻底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也及其有限的”的角度概括即可,既要强调它的进步之处,也要强调它的明显的不足之处即可。

(2)首先一定要明确三次“突破”分别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所以核心思想就可以非常容易的概括为“中体西用”洋务思想、康梁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本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一个考查。“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指的是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没有解放中华民族,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相继失败的。

(3)首先必须明确材料三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其实就是回答各自的意义即可,前者主要是突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后者主要是突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的阶段。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一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政治方面,前者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和国家是不独立的,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和国家是独立的。再例如,领导阶级方面,前者的领导阶级力量是小的,并且还存在着阶级局限性,而后者是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的。

题型:非选择题 题类: 难度:较难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