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高中历史> 试题解析

1、

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   国

西   方

宋应星(1587-1661)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依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并指出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时发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教育家。其分布的时代相对集中,颇具特点。

时期

教育家人数

特点和地位

春秋

战国

5位

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不仅对后世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至深,而且在世界上也有极大影响。

两宋

时期

38位

人数众多,分为若干小群体和许多教育流派,许多教育家有突出的历史影响和显赫的历史地位。

清末

民初

228位

既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技艺;也有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实现了自我转变的代表人物,仿行西方宪政。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份子。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家队伍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直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3)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9世纪末,德国在科技领域创造了哪些奇迹?

更新时间:2024-04-27 16:48:07
【考点】
【答案】

(1)中国:总结性的科技成果,体现出实用性。

西方:自然科学创造性的突破。

影响: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准备条件;科学理性影响启蒙运动。

(2)特点:人数众多;社会成分和思想主张多元化。

事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 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

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等。

【解析】

本题考查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家队伍的特点以及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其中的特点和趋势可以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来回答,与此有关的背景和影响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1)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应星(1587-1661)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分析归纳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分析归纳出西方国家科技成就的特点。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2)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家队伍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清末民初相对于以前人数较多以及材料中的“既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技艺;也有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实现了自我转变的代表人物,仿行西方宪政。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份子”分析得出人数众多、社会成分和思想主张多元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直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3)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等信息分析得出。19世纪末,德国在科技领域创造的奇迹,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题型:非选择题 题类: 难度:一般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